0535-6382476

13181500163

Banner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内容

烟台工厂环评检测样品采集及分析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

在工厂环评检测中,样品采集及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,直接关系到环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,以下为你详细分析这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:

样品采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

采样代表性不足

问题表现:采集的样品不能准确反映工厂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真实情况。例如,在废气采样时,只采集了局部位置的废气,而忽略了其他排放源;在废水采样时,采样点设置不合理,导致采集的水样不能代表整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水质。

解决措施:

科学规划采样点位:依据工厂的生产工艺、污染源分布以及相关环评标准要求,合理确定采样点位。对于废气排放,应在不同生产环节、不同高度和位置的排气筒设置采样点;对于废水排放,要在废水产生源、处理设施进出口以及总排口等关键位置设置采样点。

增加采样频次:适当增加采样次数,尤其是在生产工艺波动较大或污染物排放不稳定的情况下。通过多次采样取平均值等方式,提高样品的代表性。

采样过程中样品受到污染

问题表现:采集的样品在运输、保存过程中受到外界物质的污染,导致检测结果失真。例如,在采集土壤样品时,采样器具未清洁干净,残留的前次采样物质混入本次样品中;在采集水样时,采样容器密封不严,导致外界杂质进入水样。

解决措施:

严格采样器具的清洁和校准:每次采样前,对采样器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校准,确保其干净、无残留且性能良好。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,应使用专门的采样器具,并做好标记,防止交叉污染。

规范样品保存和运输: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要求,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和运输条件。例如,对于易挥发的有机物样品,应在低温下保存并尽快分析;对于需要添加保存剂的水样,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添加。在运输过程中,要确保样品容器密封良好,避免震动、碰撞和温度变化对样品造成影响。

采样记录不完整或不准确

问题表现:采样记录缺少关键信息,如采样时间、地点、工况等,或者记录的数据存在错误,给后续的分析和报告编写带来困难。

解决措施:

设计规范的采样记录表格:制定详细、规范的采样记录表格,明确需要记录的各项信息,并要求采样人员在采样过程中如实、准确地填写。

加强培训和监督:对采样人员进行培训,使其了解采样记录的重要性和填写要求。同时,在采样现场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查,确保采样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。

样品分析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

分析方法选择不当

问题表现:选用的分析方法不适合样品的性质或检测要求,导致检测结果偏差较大或无法得出准确结果。例如,对于某些复杂的有机污染物,采用的分析方法灵敏度不够,无法检测到低浓度的污染物。

解决措施:

依据标准和样品特性选择分析方法:严格按照相关环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,结合样品的性质、浓度范围和分析目的,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。在选择分析方法时,要充分考虑方法的准确性、灵敏度、精密度等因素。

进行方法验证和比对:在使用新的分析方法或对现有方法进行调整时,要进行方法验证和比对工作,确保所选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。可以通过与标准物质进行比对、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协作检测等方式进行验证。

分析仪器故障或校准不准确

问题表现:分析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,导致检测数据异常;或者仪器未定期校准,测量结果存在偏差。

解决措施:

定期维护和保养分析仪器:制定详细的仪器维护计划,定期对分析仪器进行清洁、检查、校准和维修,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。同时,建立仪器设备档案,记录仪器的使用情况、维护历史和故障信息。

严格按照校准规范进行校准:按照仪器制造商的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,定期对分析仪器进行校准。校准过程中要使用标准物质,并记录校准数据和结果。对于校准不合格的仪器,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。

分析人员操作不规范

问题表现:分析人员在样品分析过程中未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,如试剂添加量不准确、仪器参数设置错误等,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。

解决措施:

加强人员培训:对分析人员进行专业培训,使其熟悉分析方法和操作规程,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维护要点。培训结束后,要进行考核,确保分析人员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。

建立质量监督机制:在样品分析过程中,设立质量监督岗位,对分析人员的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督,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。同时,定期对分析结果进行内部审核和质量评估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