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台废水检测中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异常,哪些环节出问题及如何纠正?
烟台废水检测中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异常,可能出在采样、样品保存与运输、仪器设备、试剂等环节,以下是具体的问题分析及纠正措施:
采样环节
问题分析
采样点不具代表性:未考虑废水排放的不均匀性,如在靠近排放口的一侧采样,可能导致某些重金属含量偏高或偏低,不能反映整体废水的真实情况。
采样时间不合理:工业废水的排放可能存在周期性或间歇性变化,如果采样时间选择不当,如在生产设备刚启动或即将停止时采样,此时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可能与正常生产时不同,导致测定结果异常。
采样器具污染:采样器具如采样瓶、采样勺等未清洗干净,残留有之前检测的重金属物质,会对本次采样造成污染,使测定结果偏高。
纠正措施
优化采样点设置:根据废水排放的实际情况,在不同位置、深度设置多个采样点,进行多点采样并混合,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。
合理安排采样时间:了解废水排放规律,在正常生产时段进行采样,对于排放不稳定的废水,可采用连续采样或等时间间隔采样的方式。
确保采样器具清洁:使用前用稀硝酸等试剂对采样器具进行浸泡清洗,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,确保无残留污染物。
样品保存与运输环节
问题分析
保存条件不当:某些重金属在特定条件下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或吸附在容器壁上,如汞在常温下易挥发,水样如果未加固定剂或保存温度不合适,会导致重金属含量发生变化。
运输过程震动与碰撞:运输过程中样品受到剧烈震动或碰撞,可能使水样中的悬浮物重新分布,或者导致容器破裂、渗漏,影响测定结果。
纠正措施
规范保存条件:根据不同重金属的性质,添加合适的保存剂,如测定汞时加入硝酸和重铬酸钾固定剂,同时将水样保存在低温、避光的环境中。
加强运输防护:使用专门的样品运输箱,内部添加缓冲材料,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震动和碰撞,同时要保证运输箱的密封性,防止样品泄漏。
仪器设备环节
问题分析
仪器未校准:原子吸收光谱仪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检测仪器如果长时间未校准,其波长、灵敏度等参数可能发生偏移,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。
仪器故障:仪器的部件如光源老化、检测器故障等,会影响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,使检测结果出现异常。
仪器参数设置错误:如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燃气流量、燃烧器高度等参数设置不合理,会影响原子化效率,导致测定结果偏差。
纠正措施
定期校准仪器:按照仪器的校准周期,使用标准溶液对仪器进行校准,确保仪器测量的准确性。
及时维修仪器: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,发现故障及时维修,更换老化或损坏的部件。
优化仪器参数:根据检测的重金属种类和样品特性,通过试验优化仪器参数,确保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。
试剂环节
问题分析
试剂纯度不够:使用的试剂如酸、碱、标准溶液等纯度不高,含有杂质重金属,会对样品测定产生干扰,使结果偏高。
试剂变质:试剂在储存过程中受潮、氧化、分解等,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变化,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
纠正措施
选择高纯度试剂:购买具有质量保证的高纯度试剂,使用前对试剂进行空白试验,检测其中的重金属含量,确保试剂符合要求。
妥善保存试剂:按照试剂的储存要求,将其保存在干燥、阴凉、通风的环境中,对于易变质的试剂,要现用现配。
分析方法与操作环节
问题分析
分析方法选择不当:不同的重金属在不同的基质中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,如果方法选择不合适,如对于含有复杂有机物的废水,采用简单的直接测定法,可能会受到有机物的干扰,导致结果异常。
样品预处理不彻底:在测定重金属前,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消解、萃取等预处理,如果预处理不彻底,样品中的有机物、悬浮物等未完全去除,会影响重金属的测定。
操作人员失误:操作人员在移液、定容、加试剂等操作过程中不规范,如移液不准确、加试剂顺序错误等,会引入误差,导致测定结果异常。
纠正措施
选择合适分析方法:根据废水的性质和重金属种类,参考相关标准和文献,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,必要时进行方法验证和对比试验。
加强样品预处理:严格按照预处理方法的要求,对样品进行充分消解、萃取等处理,确保样品中的重金属完全释放并与干扰物质分离。
提高操作技能: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,规范操作流程,定期进行操作考核,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责任心。